聚焦“国际范” 政协委员支招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
中新网北京1月18日电 (记者 杜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2035年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正在召开的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委员们围绕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北京标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为建设“国际范”大国首都建言献策。
2022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新跃升。据统计,去年北京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以上,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居全国第一;全市新设科技型企业首次突破10万家,同比增长12.21%。
北京市政协委员、德勤中国首席执行官曾顺福谈到,创新一直是北京的优势,北京应进一步大力支持科技创新的发展,帮助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而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很大动力来自于人才,建议北京加大国际人才引进能力,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定向招引创新人才、加强对此类人才的配套服务以及提升北京市的宜居程度。
在他看来,北京可以推动科研和成果转化体制改革,创新科研管理机制,从工作环境、评价机制、薪酬待遇等方面建立有利于国际人才进入的创新环境,加强科研人才跨国流动的市场机制建设和合作方式创新,探索建立外国专家承担课题、联合研发项目经费包干制等科研项目管理改革创新,吸引更多外国高水平专家参与联合研发项目。对科技创业和中小型科技企业给予更多支持,设置科创企业发展基金,举办科技创新大赛,强化国际科研和创业的软硬环节建设等。同时,增强对国际人才的人文关怀和对其家庭成员的配套服务,围绕国际人才工作圈和生活圈,提升城市“软环境”。
当前,北京正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根据《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到2025年,北京将建设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标杆城市。来自科技界的市政协委员、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认为,北京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亟需打造高水平的智慧城市安全运营中心,树立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标杆,为数字城市发展打牢基础。
“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复杂,防护难度大,需进一步加固网络安全底座。”在齐向东看来,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现代城市重塑发展新优势、抢占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而网络安全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底座,网络安全运营水平决定了智慧城市的抗风险能力。目前,奇安信正与西城区合作建设西城区网络安全运营中心,将努力把该运营中心打造成北京网络安全的“名片”,并向全国推广。
要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北京标杆”,齐向东认为,发展与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有安全保障的发展,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他建议,进一步加大安全投入,提高网络安全投资在数字经济项目中的占比;另一方面,鼓励重点企业承担技术研发工程,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北京在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消费舒适度、政策引领度等关键指标方面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体育、教育、医疗、会展等一系列“城市名片”。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引领作用,消费科技场景的促进作用和金融保险的支撑作用,实现传统商圈转型和质量升级。”北京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北京市委副主委刘学增建议,北京要优化数字经济生态,对接能源、电力、通信等领域在京央企,组织一批具有较大量级和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应用场景;打造沙箱试验区,推动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数字贸易治理、跨境支付等领域落地,形成一批标志性的金融科技应用场景;构建具有古都文化特色的数字文化新业态,立足古都创新文化资源优势,丰富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建设新型数字产业和消费集群,打造集文化、艺术、旅游、体育、休闲、娱乐等丰富多元为一体的消费场景。
来自工商联界的市政协委员、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多年来关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他认为,国际一流商圈是展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名片,是助力本土品牌走向世界的主场。北京目前有王府井、CBD和三里屯具备国际一流商圈的潜力,在打造差异化和识别度的国际一流商圈方面有一定优势,但也存在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等问题。
李志起建议,进一步统一商圈规划,打造商圈品牌。在商圈布局方面,可借鉴伦敦牛津街和纽约第五大道的空间布局,各商圈周边区域逐步连成一大片,有力提升商圈活跃度。同时,商圈自身建设要和周边资源积极联动,如通过过渡区域的设计将王府井和故宫打通,以人文历史为主脉络,实现文化和商业的交融。(完)
5G云网得到至强处理器助力******
作为史上最快的一代移动通信,5G已经在全球得到广泛部署和应用。作为全球5G的“领头羊”,我国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22年11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已达228.7万个,占全球比例超过70%;我国5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42亿户,规模居全球首位。
2023年也将是数字经济加速实现建设数字中国目标的关键年,是加速推动产业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年,是碳排放、算力规模与数字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新型数据中心发展格局的决胜年。
新年伊始,1月11日,英特尔在京举办发布会推出第四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系列家族。在实现数据中心性能、能效和安全性大幅跃升的同时,为AI、云、网络、边缘和全球领先的超级计算机带来全新功能。
会上,来自腾讯云、天翼云、京东云、阿里云、火山引擎、吉利汽车、浪潮信息与亚信科技等众多合作伙伴,亦分享了其如何基于全新英特尔数据中心系列推动科技、技术创新,以及在诸多领域落地的成功实践。
截至2022年9月底,我国5G行业虚拟专网数量超过1万个,5G已在全国200余家智慧矿山、1700余家智慧工厂、250余个智慧电网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具备商业价值的典型应用场景已覆盖40%以上的国民经济大类。
在应对复杂5G云网工作负载上,英特尔一直与中国运营商开展深入广泛的合作。比如在机器视觉领域,英特尔和中国电信合作打造了基于云边协同的智慧工厂方案5G应用;在5G云XR领域,英特尔与北京移动等产业链协作,融合全流程算力网络,构建高品质VR电竞体验空间,加速元宇宙落地;在远程协作方面,英特尔和中国联通开通MEC+AR可视化解决方案,基于MEC平台实现针对性部署。
作为支撑数字经济的中坚力量,5G发展突飞猛进。预计到2026年,5G对移动数据总量的贡献占比将达到54%。在此基础上,通过5G行业专网、边缘计算的创新,5G将驱动形成面向行业的全新生态系统。5G还将带动计算模式的转变,最终实现网络和算力基础设施的融合,促使ICT基础架构和设备向着更稳定、可靠、可扩展且符合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齐柳明)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